本報記者 陳靜
在超市購物時,查查肉菜包裝上的安全追溯碼,就能知道生產、分裝、銷售全過程;水產養殖戶只需動動鼠標,就能實時查詢水溫、pH值、溶氧量等參數,精確控制投餌量;乘客點下手機,就知道要坐哪路車去目的地,公交車還要多久才到站……這些物聯網描繪的智能生活圖景,已在福州轉化為現實體驗。
這得益于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快速發展物聯網產業。
近日,開發區的物聯網示范基地通過國家工信部審核,晉身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這一總產值達514億元的物聯網產業,正以蓬勃之勢為開發區企業適應經濟新常態注入強勁動力。
突出特色 搶占先機
什么是物聯網?
物聯網是指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
“通俗來講,以前通常只有電子產品可儲存數據,現在有了物聯網技術,理論上所有物體都能實現智能化,可以被感知、被遙控,這將給我們工作和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福州大學物聯網工程系負責人錢慧說,“因此,物聯網也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被譽為‘下一個萬億級產業’。”
面對巨大的市場,怎樣才能搶占先機,分享“機遇紅利”?
開發區的策略是突出特色、創新發展。“感知識別和集成應用是開發區發展物聯網的兩大核心優勢。區內的新大陸、國脈科技、上潤精密儀器等龍頭企業,已在細分領域成為國內創新型的領頭羊。我們將整合優勢資源,促進產業集聚,推動企業在高水平上再發展。”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說。
物聯網成主導產業
將自主研發的識別技術運用于食品安全監管,是新大陸公司在全國率先開展的創舉。
“技術的關鍵在于我們自主研發的二維碼解碼芯片。”新大陸的工作人員舉例介紹道,小豬出生后,耳朵就會打上二維碼標簽,此后用帶有芯片的掃描槍刷下二維碼,就可在系統里存儲養殖和加工信息。切割稱量后,每塊肉都會生成單獨的追溯碼,人們可隨時查詢、監控。
由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新大陸先后承接了農業部“動物疫病可追溯系統”、商務部“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等多個項目,從技術層面破解了“從田頭到餐桌”的監管難題,讓老百姓查得明白,吃得安心。
福光數碼成為國家“神舟”系列飛船配套產品指定制造商;慧翰微電子開發車聯網遠程監控系統,與上汽集團開展戰略合作;格通、創高、冠林公司建立云端智能家居安防系統,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如今,物聯網成為開發區主導產業,49家物聯網企業2014年實現總產值514億元,占園區工業總產值比重55.6%,產業銷售收入485億元,同比增長10.7%。
智力支撐 政策扶持
經濟新常態下,開發區物聯網產業為何能逆勢而上?秘訣在于強勁的智力支撐和政策扶持。
“以前,高精度傳感器都被國外品牌壟斷。我們花了15年,開發出了自主品牌高精度壓力傳感器,價格不到國外品牌的三分之一。”上潤精密儀器公司總工程師周永宏說,這種精度等級達0.05的壓力傳感器已被列入國家“863”計劃,年產能達10萬套,公司也成為該領域的民企“一哥”,產品廣泛應用于工業領域,甚至進入國家探月工程配件清單。
成績背后是強大的科研力量。據了解,公司先后被認定為“福建省高新技術企業”“福建省首批創新型企業”,還與華南理工大學合作,成立機械工程博士后工作站。
此外,開發區內一些物聯網企業還以聯合辦學方式,為產業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持。
僅2013年,開發區就投入物聯網研發資金11.36億元,占銷售收入的2.52%,擁有有效發明專利數量548個,擁有國家級研發機構2個,省級研發機構10個;此外,從2013年起,開發區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萬元的專項資金,在項目用地、技術改造、人才引進等八方面給予物聯網產業扶持。
(欄目主持:陳尹荔)
記者點評
說起創新,看似老調重彈,實則直擊發展本源。在現實中,任何領域、任何時期都離不開創新。重振傳統產業需創新,發展新興物聯網,更需創新精神。
創新說來容易,做起來則需要實實在在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在經濟發展放緩的當下,是按部就班,將有限的收益用于擴大再生產,還是投入創新,探究未知的領域?這考驗著企業家的智慧和決心。
物聯網方興未艾,涉及面廣,也對創新提出更高要求。不能漫無邊際、盲目立項,更不能炒作概念、做表面功夫,而是需有的放矢,摸清市場、行業需求后,真正研發出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
令人欣喜的是,在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大批企業沒有甘居人后、亦步亦趨,而是在新興的物聯網業中埋頭躬耕、以智取勝,還把這種科研創新、拼搏進取的精神燎原到整個地區、整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