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卞軍凱
來源:福建日報 發布時間: 2015-1-31
“我們福建民營企業,什么時候靠依賴政策吃飯了?”
“政府該出的政策都出了,哪能靠財政補助經營企業?
在政協委員分組討論中,這兩句發言,讓人想起了當年閩商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豪情,也讓人看到經濟新常態下一些民營企業面臨的困難和對政府救市的期待。
“等待不是閩商的基因!”省政協委員、福建國航遠洋運輸(集團)公司董事長王炎平說,面對困難,“關鍵還要靠自己去闖”。
受邀參會的上海市福建商會執行會長肖金通建議,在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為中速的新常態下,民營企業首先要樹立信心,主動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進而爭取引領新常態。
如何適應?省政協委員、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董事長胡鋼說,企業必須由追求規模轉向追求質量、由追求做大轉向追求做強。民營企業不要都想著成為巨無霸,首先要做成小而美、做成單打冠軍。
省政協委員、香港祥龍集團董事長景濃對這一觀點十分認同。他認為,中小企業遇到困難,原因之一是產品同質化嚴重,沒有核心競爭力。“我建議民營企業今后要做精做實,把更多資源投向科技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景濃說。
四川省福建商會會長陳新賢認為,民營企業要有無懼無畏的勁頭。“以我們商會為例,從幾個人空手入川到現在42萬閩商、4800多家企業,成為當地影響最大的外地商會,靠的就是敢字當頭、敢拼會贏的精神!”陳新賢說,“在困難的時刻,更需要拿出敢闖敢拼的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