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華網 時間: 2015-1-28
新華網福州1月28日電(記者 張志濱)“我提四點建議……”“我說五個方面的想法……”27日下午,福建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工商聯、科技組討論氣氛熱烈,兩個半小時,13位委員直言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題,并不時互相交換意見和建議。
現場聽取委員發言的福建省委書記尤權,時不時脫口而出“為什么?”、“講得很好!”。會上,他分析了當前的“新常態”形勢,并對福建經濟發展情況作出剖析,他希望,科技創新與民營經濟優勢互補,讓民營經濟在新常態下能有更大的作為。
新“常態”困境不是一兩天但悲觀是沒出路的
福建省工商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王玲說,當前新常態形勢下,閩商正面臨“換擋”的困惱,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陷入了不敢轉型、不會轉型的焦慮,還有的閩商畏懼創新,特別是傳統企業依賴原有產業,創新的底氣不足。
她建議,大小機制都要活,形成常態長效的受民企歡迎的機制,還要通過多種方法提升當代閩商的精神,“發揮敢拼會贏的閩商精神,適應新常態,迎接新挑戰。”
“說得很好,王玲同志點的題切中要害。”尤權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上也強調了新常態,并且分析了9個發展趨勢,“新常態,實際上是整個經濟向更高水平的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尤權指出,很多企業面對2014年經濟新常態,就感到發展困難重重,那如果明年后年還這樣,是不是關門?他說,要認清新常態,這里的“常態”,不是暫時的一兩天,別以為咬咬牙冬天就過去了,現在是一年四季都這樣,要有充足的思想準備。
在尤權看來,這更是一輪優勝劣汰的機遇。他認為,這將為強者留下更多的市場,福建民營企業就要考慮如何變成強者,“這也倒逼著我們通過改革力度和轉變職能,給市場引入更多的活力,但要記得,不能悲觀,悲觀是沒有出路的。”
中低層干部基礎業務不扎實 屬于“慵懶散”范疇
“福建面臨難得的發展機會,但能不能抓得住,關鍵是看政府能不能改變觀念,尤其是中基層干部素質的提升。”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董事長胡鋼直言,基層、中層很多好政策落實不到位,優惠政策也走了樣,就很容易錯失良機。
尤權立馬追問,“這里的中基層干部,主要是指什么樣的干部?”
胡鋼回答說,基層主要是科室的辦事人員,中層主要是一些科長、處長。他舉例說,2013年在平潭注冊3家公司,但1年后就撤了一家公司,主要原因是干部素質跟不上,不懂得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扶持政策,“他們不是不努力,態度也好,但就是不懂,可是對企業很重要,現在不是缺優惠政策,而是要提升政策轉化的效率。”
在尤權看來,中基層干部不熟悉業務,首先就是不敬業,基本業務不認真,屬于“慵懶散”范疇,同時企業家也要多研究政策,要不然有時候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用。
尤權說,最近福建正緊抓效能建設,近期有媒體調查“12345”便民呼叫中心,“要不就是說錯了,要不就是不知所云的神回復,難道真要歸宗教局來管?”他調侃說。
科技創新與民營經濟優勢互補 為新福建作出新貢獻
“福建現行體制存在問題,應該把教學科研機構的事業單位去行政化。”福建農林大學材料工程學院院長陳禮輝指出,在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共有318個項目獲獎,而福建僅有4個,只是湖南24個獲獎項目的零頭。
陳禮輝認為,福建當前在科技創新領域的財政撥款過于剛性,高層次人才明顯缺乏,國家級創新平臺偏少,創新機制也不夠靈活,企業創新水平普遍低下,缺乏研發基金和人才,“應出臺鼓勵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講得很好!”尤權說,新常態下的科學技術,是接下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他對比了歐美在經濟危機后的表現時指出,全球科技投入最大的國家就是美國,這使得美國能在經濟危機后迅速恢復發展。
尤權強調,現在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材料、新技術等天天都在發展,光是電動汽車的電池每個月都在更新換代,特別是互聯網帶來的翻天覆地巨變,很多業態也隨之發生變化,這就要深刻認識到科技對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作用。
“要解決很多影響科技發展的問題。”尤權認為,福建在科技創新方面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下一步應在吸引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同時希望科技創新與民營經濟相結合,實現科技與民企、國企與民企之間的優勢互補,共同為新福建作出新貢獻。”
新常態是當下最熱詞,那什么是新常態?新常態的新機遇在哪?在昨日下午的省政協(工商聯、科技科協)聯組討論會上,就這些問題,省委書記尤權與政協委員熱絡地聊了起來。2個小時,13位委員爭相發言;尤權則用了近1個小時的時間,分享看法,現場妙語連連,笑聲陣陣。“剛剛尤書記就像是一位學者,用非常通俗的語言,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讓我們受益匪淺。”主持人如此作總結,現場再次響起持久的掌聲。
什么是新常態?
“既然是新常態,那就不會是一天兩天,可能一年四季都這樣”
聽完13位委員的發言,尤權說,“今天討論點的題很好,那什么是新常態?”他說,新常態下,經濟不可能始終維持在一個很高的增速,它是一個優化調整、轉型升級并行的過程,是一個新的階段。
“面對困難,過去大家可能會講抱團取暖,一起咬咬牙挨過寒冬。但既然是新常態,它就是一個相對穩定階段,那就不會是一天兩天,有可能一年四季都這樣,你怎么辦?這就是大家面對的。”
尤權說,新常態是挑戰也是機遇,而且機遇大過挑戰。
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下,會淘汰一批落后企業,但也會催生一批新企業,就帶來了新機遇。他舉例說,早年大家可能都習慣清一色的藍衣服,那全國幾家服裝廠就可以了;但現在,我們女同志要是衣服穿重了,都感覺很不好意思,這就是細分市場帶來的需求和機遇。“這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勝者為王,誰留了下來市場就是誰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讓自己變為那個‘勝者’。”他說,新常態將倒逼企業改革創新,悲觀與干等都是沒有出路的。
新常態,福建機遇在哪里?
“總結起來就是,‘中央支持大、全社會關注、人民積極參與’”
聊機遇前,尤權首先談了“壓力”。他說,福建雖處東部,但仍是相對欠發達,產業基礎也相對薄弱,又處在長三角與珠三角兩個最繁榮經濟帶中,“壓力很大”。“投資者上看看、下看看,可能發現都比我們好,他就不來了,所以我們必須找準我們的優勢。”
“當然我們更要看到,福建發展也正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總結起來就是‘中央支持大、全社會關注、人民積極參與’。”尤權說,政策方面,有自貿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發展潛力和空間巨大;再如產業后發優勢,鋼鐵、化工等產能過剩行業,福建相對較少,這給結構調整留下了大空間,“調整中我們就可以上大項目、好項目,選擇那些新興產業,有污染的、過幾天就關門的我們都絕對不要”。尤權還提到了生態機遇,他說,福建好山好水好空氣,這是福建的一張“好牌”。
不過,尤權也提醒,機遇它是有期限的,也就是“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所以大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千萬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