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萬青:愛琢磨不糾結的創業家 2014.7.18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葉薇 發布時間:2014-07-18
60后、語文老師、話劇迷、旅游愛好者……這些詞似乎都與創業者相距甚遠。上海新大陸翼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萬青卻奇妙地把它們融合在一起。
不惑之年開始創業,她開辟疆土的方式,柔韌、低調。她在一個80后、90后熱衷的移動互聯網領域,以悄無聲息的姿態打出一片新天地,創辦的上海翼碼已成長為中國最大的二維碼營銷服務商。
她總是在職業的高峰悄然隱退,再出發。從做事情“只關乎自己”慢慢轉變為“總要想到其他”。
萬青,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
“做決定不會超過半天”
師范專業畢業后當了中學語文老師,因不甘做“只燃燒自己的蠟燭”,到政府機關工作,做到了“一官半職”,又辭職下海,到企業去做銷售。在上世紀90年代,萬青的選擇總是不被人理解。
她進了一家科技公司,問人家“硬件是什么,軟件是什么”,對方大笑:“你連這個都搞不清,還想把東西賣出去?”公司建議她到公關部,她卻嗤之以鼻:“做公關,來企業干什么?”
她主動請纓到了當時銷售業績最差的成都,用了3年,從一個銷售做到西南分公司經理,連續3年成為公司的銷售冠軍。
資源、人脈、收入……對一個銷售來說,她已擁有了很多,卻在最高峰時選擇離開。“我希望,你與我合作,一定不是基于我請你吃了多次飯。做銷售,無法避免這種做關系的模式。”
她從零開始做產品,嘗試過很多項目,游戲、電商……并最早開始探索銀行卡的第三方服務。“當時還沒有銀聯商務,我們已經布了幾千臺POS機,做一機多卡業務,當年就做到了盈利。”萬青自信地說。不過,由于受國家政策限制,當年第三方支付被叫停。萬青又主導談判,把團隊賣給了剛成立的銀聯商務。
又蟄伏了一兩年。2006年,她帶著一個想法,來到上海創業。這個想法與她的興趣有關。萬青是個話劇迷,每次到北京只要有機會就必看人藝的表演,但也多次碰到“票已售罄”的事情。有沒有心儀的劇、能不能買到票、有哪些場次……這些信息當時在互聯網上都很難查詢到。
能不能與票務公司談,讓觀眾提前購票,把觀影憑證發送到手機上?萬青開始打造電子憑證概念。但電子憑證究竟以什么技術、通過什么樣的通道發送給消費者?她最終找到通過手機發送二維碼的方式來打造“不見面交易、見面受理”的業務模型。這就是翼碼的緣起,其實,也是現下流行的O2O的原型。
職業生涯里的每一次重大決定,身邊都有不少反對聲。她卻有點“一意孤行”。“我做決定不會超過半天。”其實,生活中,這個雙子座的女人就不是一個糾結的人。“想好了就去做,失敗了,大不了嫁人回家呆著,還怕沒飯吃嗎?”她爽朗地笑。
不糾結,但愛琢磨。“大概跟我年輕時看了太多的書有關。”她的腦子里總有很多點子,無論是做第三方支付,還是做電子憑證,想法都很超前。
“年輕時誰要去做公司”
萬青從沒想過,自己會走上創業這條路。當時,她只是向公司提出要做電子憑證的想法。公司老總提出,“把這塊業務獨立出來,公司做天使投資,你來當老板。”
聽了這話,萬青很平靜。老總都奇怪了:“你怎么一點不興奮啊?”接下來的一句話,讓對方更加匪夷所思。“我說了一句,自己做公司啊,白天還可以,晚上最好不要。”
這真的是當年自己的真實想法。萬青回憶說,“年輕時誰要做公司呢,這么無聊!我還要有時間旅游、運動、看書、看話劇,尤其是晚上,我不喜歡被工作占據太多個人時間。”
也許,萬青骨子里是有冒險家精神的。她曾報名參加自駕游,和一群陌生人從成都驅車開往西藏,探路來古冰川。一路上,泥石流過后的殘石不斷,走著走著就沒路了,就靠指南針帶到了冰川源頭。“真的有種站在世界盡頭的感覺,人顯得特別渺小,視野又非常開闊。我那時就想,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人生就是一種經歷,你經歷過了就有收獲,沒什么可糾結的。”
這個追求生活品質的女人到底是被一種新鮮想法、一種未來的可能性打動了。不糾結的個性再次發揮了作用,她幾乎是以最快的速度,只身一人到了上海。“我要做支付鏈后端,上海是金融中心,這里必定有很大的機會。”
2006年,在武定西路的一個七八十平米的居民公寓里,翼碼創立了。初來上海,路也不熟,萬青就租了個司機,每天奔波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她要做的“電子憑證”,要談妥兩個重要伙伴:中國銀聯和中國移動。前者連接著各大銀行卡,要打造一個基于網銀支付來合作的業務模型。后者連接著短信,打造一個靠短彩信下發二維碼的電子憑證平臺。
之前,相熟的朋友都勸過她,“這個年紀、這個職位,重起爐灶,沒必要。像中移動這種大客戶怎么可能那么容易談下來呢?”
萬青卻認為,越是大公司,越容易接受新理念。“我就是要做一個不靠請客吃飯卻能獲得認可的商業模型。”
等到把這兩大客戶談下來,翼碼的商業模式也初具輪廓。
到今天,上海翼碼由一家外部股東控股85%的公司,變為一家更多創始人團隊基因的公司,萬青等創始人團隊持 股47%。
“走得寂寞,也走得堅定”
“很多人問過我,創業辛苦嗎?我只能說我失去了很多自由的時間,但談不上辛苦。也許,會有一個世俗的標準去判斷翼碼成功與否,但我有自己的標準。”萬青的“標準”也有點哲學意味,她認為,只要是盡力去做,認真經歷,就是一種成功。她打橋牌,打過全國錦標賽。“我邏輯性比較強,打橋牌,要考慮很多步,一般想清楚了去做,結局不會很糟。”
她也始終認為,天道酬勤,情商遠比智商重要。
要說創業對她最大的改變,就是責任感。“我過去做選擇,只關乎自己就好了,不太在乎別人的想法。而現在,我做決定,不能只關乎我自己,我要想到很多人。”萬青想起自己有一次生病,本想在家悄悄休息2天,結果員工一個兩個打電話過來問:“萬總,你是不是生病了,你可千萬不能倒下,我們那么多人還指著你呢。”
那一刻,萬青有點不適應。“我不是一個喜歡別人關注我的人,結果沒想到,生個病也不能悄悄的,需要跟大家報備一下。”她笑意盈盈,笑得開懷。
創業8年,萬青說自己走得有點寂寞。“要花很多力氣向大家解釋,什么是二維碼,基于二維碼能做什么業務。”
不得不說,翼碼走得超前,也等來了兩大利好時機。一是團購的風靡,二是微信的崛起。連街頭大媽都開始掃碼了,二維碼幾乎人盡皆知。“如今,更多需要向大家解釋的是,翼碼不是一家做二維碼的技術公司,而是一家能夠承載多對多營銷關系的商業公司,二維碼只是工具,不是key。”
萬青最自豪的是,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翼碼的商業模式完全是原創。“我們沒有模仿任何人。很多投資人找我第一句話就是,國外有沒有類似公司。似乎找不到國外的公司來對標,連問話都無法進行下去。”
她喜歡把自己定位為“產品總監”。她不怎么懂技術,也不是玩資本的高手,然而,她洞悉商業,了解中國傳統企業面對來勢兇猛的移動互聯網大潮時,所產生的無力感和困惑“我跟傳統企業去對話,不玩概念,我只告訴他們,通過翼碼,你怎么做讓消費者喜歡的營銷模式。我要讓所有的傳統企業都非常方便、容易地擁抱移動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