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作者:徐婷 發布時間:
“現在幾乎天天有投資人來公司考察,媒體采訪也多得排不過來。”上海翼碼品牌經理肖軍成向記者描述著自己幸福的煩惱。盡管在二維碼產業鏈里,上海翼碼已經低調奮斗了6年,可此番二維碼的火速躥紅還是讓這位“業內老兵”有些始料未及。
翼碼的突然忙碌,在二維碼這個龐雜的系統里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后隱藏的是一場巨大移動互聯網的盛宴。
6年從未拿過風投的錢
上海翼碼的商業模式乍一看并不復雜:他們幫助商戶將二維碼像短信一樣發送到客戶手機上,并向商戶收取服務費,二維碼起到一個電子憑證的作用,可以換取實物商品、優惠折扣、門票,還可以充當超市卡一類的代金券,或者是電子會員卡。相比于短信這種目前比較常見的電子憑證,二維碼可承載的信息要多得多。
“而且將短信出示給商家,商家拿到的是一堆手工數據,少還好,多的話很難處理,但是出示二維碼,商家只需要配一個讀碼的機器,就可以將信息直接收錄進電腦,便捷高效。”上海翼碼產品部總監林縉解釋說。
上海翼碼的第一桶金來自敢于率先吃螃蟹的大商家,中國移動等運營商和銀行的信用卡部是上海翼碼的首批客戶,因為他們都要向客戶送積分,讓客戶來兌換禮品。此后,上海翼碼逐步將業務拓展到了加油站、航空公司、餐飲連鎖和百貨零售等領域。去年,他們累計發送了近1億條二維碼信息,承載的交易金額超過60億元。
讓林縉頗感自豪的是,這個他們自創的商業模式在上海翼碼成立的首年就使企業實現了盈利,而且6年來,公司現金流一直為正,且從未拿過風投的錢。
可是,如今二維碼火了,之前一直在悶聲發財的上海翼碼是否擔心藍海迅速變紅海呢?
林縉認為,這一看似簡單的商業模式,進入壁壘其實并不低。“我們核心的技術人員來自銀行系統,所以我們是比照銀行系統的級別來打造我們的系統,這就能保證客戶信息資產的安全,因為我們的電子憑證有些是金額很高的有價憑證。”
除了技術這個“硬實力”外,林縉表示“軟實力”也很重要。
“把一串信息編成二維碼其實沒有技術難度,但是把哪些信息放進二維碼,怎么組合最合理,消費者使用二維碼之后,會留下數據,怎么將后臺的大數據進行管理和開發,這些業務難度很高,除了技術,還考驗我們對于商戶需求的理解,對行業的認識,以及如何與移動互聯網結合。”
來自企鵝的威脅
在TMT領域的創投圈里,有一個著名的問題,就是“如果騰訊做了和你一樣的事情,你怎么辦?”這個問題,走到第六個年頭的上海翼碼終于也碰到了。
在微信推出“掃一掃”功能后,二維碼概念被迅速普及,甚至有用戶以為掃二維碼是微信才有的功能。面對來勢洶洶的巨頭,林縉表示,騰訊所攪熱的領域和他們雖有相通,卻并不相同。
比如同樣是優惠券,微信的“掃一掃”是讓用戶主動去拍二維碼,而后靠微信的讀碼功能,生成文字版的優惠券,出示給商家,商家并不需要用讀碼機來讀取。而上海翼碼的二維碼,是用戶被動接收到,然后商家用讀碼機讀取,完成兌換。
林縉將前者稱為主讀模式,后者稱為被讀模式。在他看來,被讀模式,他們已經成功探索出可行的商業模式,而主讀模式,價值點比較分散,單純的一個掃碼軟件還很難盈利。
林縉認為,拍碼防偽、拍碼溯源、拍碼抽獎、拍碼報名、拍碼看說明書等等主讀領域的應用,拍碼只承擔了一個信息入口的作用,價值鏈的重頭是入口后面的信息。“這就好比喝河水,門檻很低,但很難拿下整條價值鏈。”
雖然主讀模式盈利尚不清晰,可是上海翼碼也在半年前,推出了兩款讀碼App進行試水,扎進了強手如林,推廣成本很高的App Store。
“我們的重點仍然會放在被讀市場,但主讀市場我們也希望嘗試,因為其應用空間想象力很大,會比被讀還大,如果試水順利,可能我們會考慮抓入口后面的價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