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晶
我國的GDP已經位列世界第二,但是為什么我們并沒有得到與經濟總量相稱的肯定與尊重?除了外部的原因,或許需要從自身尋找問題的答案。
《易經》有乾坤。“乾”是天,指父親;“坤”是地,指母親。古人以愛護母親的心情愛護大地。然而現在破壞大地、毀容母親的事件觸目驚心,司空見慣。溯其根本,心靈污染甚于環境本身。
因此,一切有識之士僅憂患、坐而論道是不夠的,需要創新,重塑中國生態文明,知行合一。生態文明不同于工業文明,工業文明更注重發揮資源的價值,最大化獲取物質成果;而生態文明則更強調人類要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重塑中國生態文明,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的大智慧,要徹底走出物欲主義和拜金主義。
我們國家當前轉型的關鍵在于經濟社會發展更加依托科技、知識的力量,而不是資源的力量。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這種發展需要持續創新、協同創新的支撐,用高科技的手段預防與化解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的影響。
歐洲有句古諺語: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不是繼承于我們的祖先,而是向我們的子孫借來的。美國前總統林肯也曾說過:判斷一個國家文明的程度,要看他們對老人的態度。我想再加上幾句——判斷一個國家文明的程度,不僅要看對老人的態度,也要看對女人和兒童的態度,還要看對待動物的態度,更要看對生態的態度!
因此,生態文明是一個民族的內生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一個缺乏恒定統一的價值觀、缺乏信仰的民族,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現實社會中,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夠通過立法來解決,道德自律和價值觀內省,內外關照非常關鍵。
建設美麗生態環境更需要營造美麗心靈和正向價值觀、新商業文明的建設。因為保護環境不僅是經濟利益,更是道德力量。美麗中國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是美麗心靈。
我相信,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也絕不僅僅意味著巨大的市場,不單純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它與中華文化的傳統智慧、中國生態文明,創新實踐一道,才會三劍合璧,造福于全人類。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態文明,需要中華民族的智慧協同。交流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合作的主旋律。戮力同心、協同創新、相互裨益、共存共榮!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作為高科技企業,新大陸將堅持“科技創新,實業報國”的創業理念,用高科技成果為我國的水,空氣和食品的安全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