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創新論壇2015年會”近日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新大陸科技集團總裁王晶女士出席論壇并發表演講。
近些年,新興科技浪潮引發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的巨大的變化。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3D打印、工業4.0等等前沿技術新概念層出不窮,不斷沖擊著人們的思維,讓人眼花繚亂。為了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工業4.0,我想先來理清一些概念。
首先,什么是互聯網?互聯網是通過PC與PC相連形成的網絡,解決的是信息的共享和人與人的信息交流問題。移動終端的產生,使得人與人之間可以通過手機,實現隨時隨地的信息交流、共享。這便延伸出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概念。
其次,什么是物聯網?物聯網是通過感知、識別技術把地球上的“物”數據化,再通過數據傳輸和數據處理,實現物與人、物與網的連接。O2O的出現,開始真正實現了“線上的虛擬網絡與線下實體世界的相連”。但現在很多場合誤將“O2O”說成是移動互聯網,而O2O實際上,更確切的定義應該是“移動物聯網”。
第三,什么是大數據?大數據是將互聯網和“物聯網”為基礎所形成的海量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歸類、存儲、分析、處理,形成數據的智能化應用,就是“云計算”。
對于科技浪潮中不斷涌現的新概念,我認為大體分為三類:①互聯網類(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②物聯網類(物聯網和移動物聯網)、③大數據類(大數據和云計算)。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給實體經濟與工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傷。全球一片經濟恐慌的背景下,奧巴馬政府2009年10月聽取了IBM的建議:發展“互聯網+物聯網”的"智慧地球"戰略。此后,各國政府相繼提出了“物聯網戰略”。2011年6月和2012年3月美國又先后啟動了“先進制造伙伴計劃”與“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促使了美國經濟復蘇。2013年4月,德國率先提出了“工業4.0“概念。
工業4.0可以說是新一輪的工業革命的開始。從發展歷程來說,第一次工業革命即工業1.0,是蒸汽機時代,帶來機械化的制造,解決了人的體力勞動力的瓶頸,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解放。工業2.0是電氣化時代,帶來了能源結構的升級、自動化生產的誕生,把人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生產的規模化使生產力實現了一次飛躍。工業3.0是電子時代,也是個人計算機和信息化的時代。個人計算機的廣泛應用,開始把人類從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在工業化管理與自動化制造水平的提升推動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長足進步。
今天的工業4.0時代,最核心的內容是“物與信息化”的結合——供應鏈和生產制造過程中,讓物理實體世界的“物”實現數據化、身份化、智能化、信息化。換言之,工業4.0實際上是傳統工業化領域基于物聯網實現智能化生產的顛覆性轉型升級。如果它“最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最大限度降低生產成本、最大程度符合人類對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需求”的目標得以實現,那么,必將帶來人類工業史上重大飛躍,也就促成了大家所說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眾所周知,互聯網帶來了電商的發展。某種意義上,互聯網是對商業流通領域生態環境的一次顛覆性的革命。電商利用互聯網技術,打破了傳統的經銷商、實體店的銷售模式,整合了所有的碎片化的資源,最大限度的節約了流通領域成本,提高效率,形成新的商業生態。同樣,工業4.0時代也將帶來產業生態的巨大轉變。在傳統制造業時代,根據“微笑曲線”原理:只要把“設計研發端”或“銷售與服務端”做到位,企業的競爭力就能夠確立。而在工業4.0時代,一個最重要的變化是:“微笑曲線”將會變平。處于“微笑曲線”中最低附加值的“制造端”將由于智能化生產時代的到來變得與“設計研發端”、“銷售與服務端”同等重要。可以預見,制造能力智能化會促進設計研發和營銷服務兩端的競爭力提升,工業4.0時代的產業鏈分界點將會被打破,創客和定制化時代的就將到來。
今天上午我剛同一位在關鍵核心技術著深厚積淀的國家級專家見面。他在科研開發領域專研30年,很多創新和發明都走在世界的前列,甚至有些創新比美國還早了十幾年。然而,由于研發成果迅速商品化能力和產業化能力的薄弱,使得我們很多先進的科研成果無法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并未真正面向市場運用。因此,對一個國家而言,產業真正的競爭力,不止在研發能力,更包含了產業化能力和制造水平。
人類社會從“農耕時代”到“工業社會”再到“知識經濟”的進程中,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中國社會并沒有完整地經歷過工業化的洗禮。例如,在中國IT產業快速發展中,很多企業是從山寨或者是代工的“短平快”起家的。相比之下,西方發達國家的制造業有長時間的積淀。令我擔憂的是,在過去30多年的發展中,中國制造業在人才、技術、文化的積淀還不夠,而工業基礎還不扎實,那么當工業4.0時代到來的時候,我們都準備好了嗎?
站在這個視角看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如果我們的創新能力、工業制造能力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即便是商業做得再好,那也只能在“虛擬”的流通領域一枝獨秀。換言之,沒有好的技術和產品,即使擁有再好的商業渠道,資本市場也將越來越泡沫化、空心化 。只有實虛結合,優質的產業結合良好的商業環境,堅實工業制造能力結合智能技術,才會產生最大的價值。我認為,這正是總書記一直強調要“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恰恰是工業4.0帶給我們最大的挑戰。
人類社會的進步,是在一次次的技術創新、一次次的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過程中不斷解放實現的。今天在面對工業4.0的挑戰時,我們首先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雖然我們國家的GDP已經全球第二,但是我們在傳統制造領域的科技實力和制造業基礎,與世界水平相比,相距甚遠。在這一輪的經濟發展,中國要想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我們企業家一定要本著開放、學習和創新的態度。這其中,創新型的企業要積極同優質的制造業融合;制造業的企業更需要從現在做起、主動適應數據化、自動化、網絡化的產業變革。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我們才有可能推動中國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才有可能通過橫向、縱向地去整合我們現有的供應鏈、生產制造與產業資源,重構商業生態與產業競爭力,真正應對工業4.0的挑戰。
謝謝大家!